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00|回复: 0

漫谈丨断亲,不妨多一个角度衡量

[复制链接]

41

主题

0

回帖

125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25
发表于 2023-7-31 17:21:0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□朱子钰可能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“断亲”这个词,但无法忽视的是,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,断亲在Z世代中愈演愈烈。懒于、疏于、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,主动选择断亲的年轻人,在心理上基本与亲戚“绝缘”,一项学术调查结果显示,年龄越小的人,与亲戚的联系就越少。传统社会讲究亲情,家庭在个人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,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,由己为中心,像水波纹一样推开,便是形容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。老一辈甚至父母辈群体依旧沿袭了走亲访友的交往方式,不管如何,血浓于水,亲戚之间的人情往来在他们心中始终有一席之地。与之相比,断亲多少有一些离经叛道,也容易被看作亲情淡漠。其实,如果换一个视角衡量,这种文化的兴起似乎又在情理之中。从宏观来看,断亲取决于年轻人所处的社会环境。陌生人社会、人口的快速流动是许多Z世代成长面临的社会交往基础。当下,亲戚们扎根在不同地方,逢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的现象越发多见,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与亲戚产生了疏离,缺乏沟通交流,培养亲情的机会少之又少,一系列因素不可避免地对原有的亲缘社交体系形成挑战。Z时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,交友、学习、娱乐等都可以在网络实现,活跃开放的体系之下,社交空间大大扩展,他们的生活更加注重个性化、独立性与私密性,渐渐地,年轻人更习惯以兴趣拓展社交圈子,血缘不再是决定亲疏的标准,同学、朋友、同事等都有可能是个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角色。在微观层面,亲戚关系中的一些负面体验促使年轻人作出了断亲的决定。梳理一下网友的观点就能发现,“缺乏边界感”是最主要的诱因之一。亲戚们的嘘寒问暖,实则是催婚催生;拿同龄人相互比较,对个人的工作选择“指指点点”;一句“为你好”,就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人身上……在追求独立的年轻人眼中,这些行为缺乏分寸感,令人感到不适,但如果他们加以反驳,就会被指责不懂礼貌。因此,年轻人无法与亲戚们产生有效沟通,一道天然的屏障就此形成,导致许多人产生了“春节焦虑症”“过节恐惧症”。与其疲于应付这段复杂的关系,不如体面断亲,保持合理的距离,互不打扰,全力经营自己的生活。年轻人从繁杂的亲缘关系中解绑、抽身,建立更加理性的社交圈,从本质上看,只是一种温和的回避态度,并非激烈的反对,不会摧毁亲缘关系。某媒体发起的一项调查中,“你怎么看现代人越来越不爱走亲戚了?”5万人投票表示支持“有些亲戚确实不值得我走动”。5.7万人投票认为很正常,“相处得少自然没什么感情。”仅有3925人提出亲戚还是要多走动。毫无疑问,断亲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接受。当然,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行为的好坏,但作为现实存在的文化现象,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,我们要尊重并理解,保持最大善意。正如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所言,“青年断亲不是社会问题,也不代表着社会进步,只能说它是社会进化的一个结果,不会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任何负面影响。”而大众的过度关注,代表的是一种好奇心,断亲存在个体差异性,盲目效仿亦不可取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